
生态环境部近期下发的《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及时提醒复工复产企业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我们在“非现场监管技术之一”(更多阅读:疫情之下:非现场环境监管技术厚积薄发(一))中聚焦服务于监管的新型监测技术,介绍了新型传感器技术,并介绍了通过传感器与卫星等多载体实现更大范围覆盖的技术组合,还展示了大数据技术与新型监测技术的结合可以使技术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本期,我们将聚焦于大数据技术在非现场环境监管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在这一轮新科技革命中,中国矗立潮头,推动着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应用。自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及大数据在国家治理、政府管理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也出台了针对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的顶层设计,制定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提出,利用大数据创新执法方式,支撑执法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查究违法行为转变,实现排污企业的差别化、精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2016年7月,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的指导下,美国环保协会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察研究分会启动了“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课题提出,大数据有助于实现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执法监管,推动执法向守法促进转变。应该说,非现场监管概念为大数据技术在环境执法中的加速应用提供了新的动力(更多阅读:疫情之下,环境执法何去何从?)。
热点网格技术是生态环境部推动在大数据技术在非现场监管中的典型应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刊文指出,在疫情期间,热点网格技术通过非现场帮扶,充分发挥大气环境监管“千里眼”功能,远程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热点网格的针对性排查。2020年3月以来,共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城市推送报警提示信息1989个,帮助发现各类环境问题1191个,以非现场帮扶的方式,提高了环境执法效能。
本期,我们将分享大数据在非现场监管中的应用和案例,包括大数据技术如何精准识别监管对象,精准投入监管资源开展检查;如何快速识别企业生产和排放异常情况确定违法行为;如何智能推荐公平、公正而又具有威慑力的处罚措施。